当前位置:萌娃亲子网 > 亲子 > 正文

育儿生活 读书|《游戏力》,将游戏融入育儿生活,“母慈子孝”将从此成为日常

导语:上周末,去参加了《游戏力》作者劳伦斯·科恩的工作坊,收获满满。 虽然这本书其实几年前就读过,这几年也断断续续的重读过几次,对游戏力的概念早已有些初步的理解,但这次在跟科恩博士和他的太太丽兹博士沟通的过程中,倒

上周末,去参加了《游戏力》作者劳伦斯·科恩的工作坊,收获满满。

虽然这本书其实几年前就读过,这几年也断断续续的重读过几次,对游戏力的概念早已有些初步的理解,但这次在跟科恩博士和他的太太丽兹博士沟通的过程中,倒也多了一些“顿悟”的感觉。

记得第一次读《游戏力》时,我的脑中一直在回闪着各种做母亲最无助的时刻。

孩子惹是生非、无理取闹,我们气愤、烦躁,无计可施的我们冲孩子大喊大叫。但吼完之后的感觉却很糟糕,我们陷在科恩博士所说的“情感断裂”中,等待着有人伸出援手。

直到读完它,才发现自己得救了。

科恩博士在这一整本书里,都在试图告诉我们,亲子间的“联结”,比什么都重要。而有一种方法可以帮亲子之情重新联结,那就是:游戏。

今天,小暖就来带着大家一起读一读这本《游戏力》。希望这篇囊括了书中精华的笔记,能帮助大家找回与孩子时时游戏的能力,让亲子关系里的暗礁,都能通过这艘游戏魔力船,完美躲避!

为什么游戏可以让我们与孩子更加亲密

游戏当中激发的活力,所产生的亲密感,可以缓解父母的压力感;也使我们得以进入孩子的世界,理解他们的思维方式,进而能使我们与孩子的关系变得更加亲密。

孩子在游戏中,内心觉得安全,就会自然而然表现出合作精神和创造力。同时,游戏还能帮助孩子从生活的创伤里复原,对他们新获得的经验形成理解。

那么,“游戏力”是不是就是指陪孩子玩耍呢?其实并不仅限于此,“游戏力”是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生的,它的内涵要比一般意义的游戏更为丰富。

从枕头大战到一起逛商场;从在孩子哭泣时安慰,到一起修理自行车;从讨论规则到准备上学;从受伤时照顾他的情绪,到在床前聆听孩子讲述他的恐惧和美梦…都可以进行“游戏力”。

那为什么亲子联结的桥梁是游戏,而不是别的其他的呢?科恩博士这样总结道:

·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天生热爱游戏、会玩游戏

·人类对于世界和自身的主动探索,绝大部分都在游戏中发生

·游戏中隐藏着强烈的情绪暗流

·游戏能锻炼孩子的抗挫力,帮他们重拾信心。

是什么在阻碍父母的“游戏力”

似乎,每个父母都知道游戏的好,但却缺乏随时而起的游戏力。

有时,我们觉得放下父母的威严,与孩子疯玩有点傻乎乎的;有时,是生活的压力和沉重,琐碎和辛劳,让我们失去了游戏的心情。

以下几点“阻力”,是父母经常会遇到的:

1、我们的童年,缺少父母参与到我们游戏中的经验:

我们小的时候,没有被这样陪玩过。

2、孩子最需要与我们游戏的时候,往往也是我们最难与孩子游戏的时刻:

其实,孩子并不需要我们时时参与他们的游戏。孩子们也需要独自玩耍、与同龄人玩耍的时间。

当遇到以下几点的时候,才是我们最应该发挥“游戏力”的时刻:

A、当孩子很难与同龄伙伴或其他成人建立联结时;

B、当孩子不能自发地、自如地玩耍;

C、当孩子的生活出现一些变动,如:上幼儿园、弟妹出生、有亲人离婚或死亡等;

D、当孩子处于危险时,比如被欺负或者欺负别人。

3、我们的童年,有一些未治愈的心理问题:

当孩子需要我们一起游戏时,这些问题就会跑出来拉我们后腿,制造麻烦,影响我们帮助孩子处理情绪问题。

4、我们觉得孩子的游戏很无聊,或者疲倦得一点都不想动:

成年人的世界,的确既“成熟”又不容易。

5、有些家长生性好强,或者过于防御而不敢和孩子玩肢体对抗游戏:

特别想赢的家长,很容易把游戏玩成“灾难”。

6、父亲背负男性的刻板印象,不能放下身心与孩子尽情玩耍:

许多家长都一心想要维持权威,担心一旦跟孩子“打成一片”就无法再让孩子尊重。

游戏力是可以通过训练和不断试错获得的

尽管有许多阻力,在妨碍我们运用“游戏力”,但在科恩看来,这种能力也是可以经过训练和不断试错而获得的。

以下方法是作者在书中提到的,父母可以尝试:

1

把自我身份降低,加入幼年孩子的世界

孩子认为怎么玩有趣,自己就怎么玩,迎合孩子的心态。

即便有些游戏,是你不认可的,比如有些武力元素混入的,父母也要和孩子玩一阵子,让他们释放掉他们的攻击冲动,再来和孩子一起尝试寻找新的游戏。

书中举了一个“爱之枪”的例子。

孩子想玩打枪的游戏,但父母不喜欢他们用枪指着人,来看看科恩博士的做法吧:

我对他说:“哟,你找到啦!”

他迟疑地看了那把枪一眼,‘武器’怎么会和‘爱’有关系呢?

我说:“是这样,假如我被这把枪打中,我就一定会爱上开枪的人。”然后我张开双臂,一脸傻笑地向他走近。

他又朝我开了一枪,然后尖叫着开心地跑开,枪丢在了地上。

我追到他,反复告诉他我多么爱他。

……

在那之后,当孩子的游戏变成拳脚相加,打架、咬人、吐口水什么都上的时候,我就会和他们玩这个游戏。我会说:“你刚刚踢了我一个爱,现在我要抱你了。”

有时候他们会说:“不是,这是一把‘恨之枪’。”

我会说:“喔,那它一定坏掉了,因为我只想要爱你。”

“爱之枪”的游戏能够帮助孩子建立人际之间的联结,而跳出射击伤人的单调剧本。

这个小例子,让我们明白“游戏力”并不完全等同于玩耍,而是一种在幽默中,用孩子乐于接受的方式,去解决育儿问题的能力。

不过科恩博士也指出,当孩子真的想要表达愤怒和沮丧的情绪时,就不要用这种游戏的方式,逗他们开心,转移他们的注意力,而是应该倾听他们,让他们将情绪表达出来。

2

心理与身体都要放松

丢掉紧张的表情和僵硬的身体,学习让自己怎么开心一点。

3

对准到孩子的频率

在“游戏力”亲子方式中,作者希望我们能把孩子的行为、话语,翻译成他们所处的真实状态,比如亲密或孤寂、自信或无力。

我们总说,要多与孩子交谈,来及时了解他们遇到了什么问题、发生了什么事情。但这并非要求我们事无巨细的过问孩子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

就比如,接孩子幼儿园放学,我们通常都会问孩子,今天过得怎么样。但孩子可能用一句“还行”、“挺好”就打发了我们。

那不如,我们可以按照科恩博士的建议,先说一件自己今天发生的事,来引发孩子的回应。

我们经常会犯这样一个错误,便是孩子在说“无关紧要”、“无意义”的事,或者不断重复时,我们横加打断,然后,我们又期望他们说出我们想知道的事。

但其实,孩子们之所以会说那些话,是想确定我们是否认真在听,会不会打断或责骂他们,然后才决定告诉我们一些重要的事情。

如何用游戏力,让断裂的亲子关系重新联结

提到亲子关系,就不能绕开依附理论。在解释这个心理学专业术语时,科恩博士用“蓄水”做比喻,让这个概念变得更加易懂:

“孩子不断需要关爱和照顾,就好像有一个杯子,不断需要蓄水。

当孩子饿了、累了、寂寞了、伤心了,那么他就需要有人照顾、抚慰,就好像他那个水杯空了,需要加水一样。孩子的父母或者其他照料者,就是那个大蓄水池。

大人除了食物和抚摸外,安慰难过的心情、一起玩耍、以及交流谈心,都能起到蓄水的作用。而对于那些杯子保持蓄满状态的孩子,他们总能具有足够安全的依附感。

小小的不安可能会让杯子洒出一些水,难熬的一整天也可能把杯子几乎倒空,但他们的照顾者随时都会把杯子蓄满。等孩子长大后,只需要想想照顾自己的大人,就能把杯子蓄满。

事实上,有安全依附感的孩子可以从朋友那里,从生活兴趣中,从掌握新知识的过程中,自己蓄满他们的杯子。”

孩子们对待即将要空或者已经空掉的杯子,态度不一:

·要求杯子一定要满满的,鸡毛蒜皮的事也要求关注

·知道自己要蓄杯,为了避免一滴不剩,而把杯子盖起来。比如拒绝拥抱、睡觉、用餐。

·故意行为乖张、受到处罚,来求得关注蓄杯。

·有的孩子杯子本身就是漏的,怎么也填不满

在科恩博士看来,日常生活里的不安和挫折、疾病、事故和创伤,都会将孩子的杯子倒空。

对孩子打骂、严加处罚或者不予理睬,只会使他们的杯子空得更快。当孩子本指望我们来加满杯子,但却反而被我们打翻在地时,只会带给他深深的刺痛,感觉被亲人背叛。

如果大人用冷漠或者虐待,将孩子的杯子打破,那么情况就更加糟糕。

杯子的裂口如果太大,就很难再往里加水了,这时,父母就可能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才能抚慰好这颗稚嫩却深受伤害的心灵。

不断蓄满孩子的杯子,是亲子联结的根本。

它不是一次性投入,而是需要不停添加,要坚持多年,表现在细微的日常互动当中。这个时候,游戏力便拥有了它的意义。

任何游戏都可能是联结的开始。

当孩子假装开枪射你,说你死了的时候,你就装着被打中倒下,然后夸张地倒在他身上,只要孩子在笑,就表明他在享受这个过程。抓住他的脚,哀求他带你去看医生。

如果你的女儿骂你笨,你就装着笨到极点,连她和枕头都分不清楚。

当一切都顺利的时候,游戏力方式能让我们和孩子一起快乐。而在出现问题时,游戏力的目的就是帮助孩子摆脱孤寂感的困境。

在使用游戏力时,科恩博士特别提到一个重要原则:

大人坚持联结,但由孩子决定联结的方式。

有时,孩子的杯子明明已经空了,急需联结,但他们会表现的根本不想联结。

就像书中的例子,父亲们拖着疲倦的身体回到家里,儿女将他一把推开、拒绝联结,父亲们会想:“去你的,算了。”然后很快放弃。

但他们往往忽略了一个事实:当孩子看似不要我们管他时,实际上是在渴望着联结。孩子心里想,爸爸比较在乎工作,不在乎我。而且,想念他很痛苦,所以我要装酷,让他来找我。

爸爸想:“我只是赚钱的机器,算了,如果他想跟我玩,他会来找我的。”

而真相往往是,在孩子感到联结断裂时,他们的内心感受往往有些糟糕,会产生恐惧、遗弃挫败等感觉,只有战胜了它们,才能重新联结。所以,他们才会故意表现的不需要我们。

这个时候,父母一定要坚持联结,并且不止于浅层联结,还要用孩子能接受的方式,进行深层联结。

如何用游戏力,提高孩子的抗挫力

抗挫力的核心,是自信。

科恩博士在书中,讲了他如何运用“身体对抗”游戏,来增强女儿的自信:

“对抗时,我会增加力量,加大难度,她必须使上更大的力气,才能完成任务。我试着让她运用自己的力气,建立她对身体力量的自信,同时也在不断地鼓励她。”

游戏中,女儿在快要失败时,跑到别的屋里,等她回来时,她挥舞着拳头意气风发,笑容满面,大喊着:“我——永远——都不会放弃!”

她把那间屋子称为“力量之屋”:“我进到‘力量之屋’去拿了更多的力气。”她说她擦了一种特别的乳液,让自己变得更有力气。

但不是每一个孩子,都拥有科恩女儿这样的自信力。生活中,有许多恐惧、胆小或者虚张声势、自以为是的孩子,这时候,就需要父母巧妙的运用游戏力。

比如有的孩子喜欢骂人、说脏话、有攻击别人的倾向。父母可以运用游戏力,让自己成为他们的“垃圾桶”。允许他们通过骂人获得力量感,再用游戏力巧妙的告诉他们如何用其他的方式与人相处。

来看看科恩博士是怎么做的:

“当孩子叫我‘臭狗蛋’时,我说:‘嘘!千万不要把我的小名告诉别人啊。’几乎就是条件反射一样,他们会立刻喊起来:‘柯恩的小名叫‘臭狗蛋’!’

我说:‘嘿嘿!我是闹着玩的!我真正的小名是‘米饭团’。’(越傻的名字效果越好,因为此时的目的在于,用玩笑来消除导致骂人行为的情绪压力。)

那些孩子当然又喊:‘柯恩的小名叫‘米饭团’!’于是我就哀求道,’不要,求求你,求求你,不要告诉别人!’”

在书中,科恩博士还针对不同性格的孩子,介绍了父母如何运用能分出输赢的博弈游戏,如足球、下棋,来增强他们的自信力。

比如开始的时候,父母可以装得很笨拙,故意输,就在这个过程中,仔细观察孩子,当他们开始放松、进入状态时,就鼓励他们接受来自我们真正的挑战。

在与孩子玩角力游戏时,我们一定要同时兼顾扮演对抗和支持的两种角色,不能让自己落入竞争之中,忘了自己其实是为了他们而战。

同时要注意,别让自己不断批评的声音,把游戏力的魔法淹没。

要在游戏力中,学会打闹的艺术

孩子需要与成年人玩打闹游戏。因为同龄伙伴的自我控制力有限,也不会鼓励别人表露情感。所以,那些与成人经常玩这种设计过的体能游戏的孩子,能把自己的恐惧、犹豫、冲动、愤怒合理地释放出来。

而那些不够活跃的孩子,能从打闹游戏中增强自信,培养自我意识。

科恩为打闹游戏,总结了一些基本原则:

1

提供基本安全

可以在有致人受伤苗头的时候,喊一句“全体停下”,或者一句类似于“奶油香蕉派”的暗号。暂停之后,再继续玩耍。

2

发掘任何可以联结的机会

找各种机会拥抱孩子,与孩子眼神对视。

3

寻找一切机会,增强孩子的自信和力量

父母在游戏中既是教练,又是对手。游戏设置难度适中,并不断鼓励孩子。

4

抓住每个机会,处理情绪的旧伤。

让孩子回忆起最初的害怕,但现在不必再有恐惧和自卑的感受。提醒孩子,有你在身旁,他很强大,也很安全。

5

根据孩子的需要,提供适当的难度

打闹对抗的重点在于提供难度和阻力。

目标并非输赢,而是让孩子充分运用内在力量,同时不会伤害到别人。

6

仔细观察

在游戏中观察孩子,来判断是应该加强联结,还是增强自信,或是继续游戏。

当孩子与你没有眼神接触、放弃认输、盲目的愤怒或是孩子试图伤害你时,就是需要暂停的时候。

7

让孩子赢

即便最后是父母赢了,也要让孩子知道,我们是使了所有的力气才赢过了孩子。

8

当有人受伤或者不愉快时,立刻停止

不要给孩子传递,受伤了也要坚持的观点。

9

不可以强制呵痒

这会让孩子感觉到无力控制局面。

10

控制你自己的情绪,别跟孩子动真的

当我们真的没法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时,也请尽量用夸张幽默的方式去表达。

比如:“好累好累,我一秒都不可能清醒了。你得把我弄到沙发那边。再打下去,我就死定了!”或者“哎呦哎呦!好疼!你踩到我脚指头啦!我再也不当你的朋友了……”

通过这样的打斗游戏,孩子可以学会控制和约束自己的部分力量,他信也会从中明白,真正的强者,不需要真得逞强。

在游戏中,父母什么时候做跟随者,什么时候做引导者

游戏力的重点是在跟随孩子和主导孩子之间,取得一种微妙的平衡。

一方面,我们让孩子完全主导游戏,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自信;另一方面,当他们陷入重复、无聊的困境或者可能出现危险时,我们能够积极地加以干预。

到底该如何在游戏中,将主动权教给孩子,跟随孩子呢?科恩博士列出了以下几点原则:

只说“好啊!”

试着对孩子降低一天中说“不行”的次数,对那些无伤大雅的建议友好的说“好啊”。

即便要表达自己不认同的态度,也可以换一种更幽默的口吻来说。

做他们想做的任何事情

父母越能加入孩子的世界,他们就越能表现出合作精神。

有时候,我们可能想通过某些游戏,达到某种教育目的。可以不要急着按自己的路子来,先跟随孩子的脚步,等到和他们玩开了,再加入我们想要加入的东西,就会变得自然而然,不会被孩子抗拒。

科恩博士将其称作“先跟随,后主导”原则。

注意安全,但不用过度担心

我们要试着区分真正的危险和我们自己的恐惧。

即便是真的危险的事情,我们也可以这样说:“这让我害怕。我们来想想怎么才能安全地进行。如果不能,那就只好算了。”当孩子被允许运用他们的判断力时,他们真的会好好地思考。

预留“游戏时光”

预留一两个小时的时间,不让我们受到任何干扰,专注地跟随孩子,去玩耍。

花些时间调整自己

要做到每天预留的游戏时光,并不是一件容易事。可以多和赞同游戏力的父母、朋友去交谈,将内心感受释放出来。

正如科恩博士所说:“让孩子主导规则”和“让他赢”的游戏,帮孩子把根扎深。

只有这样,他们在“全力以赴,没特殊待遇”的游戏中,才可以试飞自己的翅膀。

但科恩博士也指出,跟随孩子并非时时管用。有些时候,孩子们的游戏需要我们来充当引导者,通常会是以下几种情况:

·孩子事事被动、情绪低落

·孩子无法放开手尽情玩乐

·孩子无法接受别人的关怀,也无法温柔待人

·孩子稍有冒险、或者远离父母一点就不敢尝试

父母提供的引导通常包括:

提供适度的挑战

轻推孩子一把。比如问个简单的问题、发表一下讨论。让每一次交流都成为双向交流,而不是永不交汇的平行游戏。

孩子在恐惧时,通常与恐惧的对象都有个特定的距离,也就是“临界点”。找到这个临界点,在这个“点”上待一会,等待孩子情绪的释放,接着再往前走一小步。

引入重要的主题

如果孩子总是在重复玩那些你不太喜欢的主题,比如暴力、低俗的笑话,而一些重要的主题被忽视时,父母可以主导游戏。

但要记得,每一次的主导,都要“点到为止”。

比如,孩子不停地玩凶猛的恐龙,那你就可以扮演受伤的恐龙并请求帮助,即使孩子拒绝了你,至少你让游戏中具有了同情和依赖的主题,而不只是攻击而已。

如果我们引入的主题没有效果,就暂时放弃。

玩得无聊时把游戏变得有趣

主导游戏,代表了一种态度,那就是任何事情都可以是有趣的。做家务、打扫卫生、买菜做饭都可以变得很好玩。

当然,想要做到以上我们提到的这所有的建议,需要有一个大前提:先帮自己蓄满杯子。

就像科恩博士所说,我们首先要帮自己充电,把自己从孤寂感和无力感中解放出来。

我们要承认开始与孩子游戏时的情绪,无聊、挫败、厌烦、愤怒等等。并尽可能的找个倾听者,倾听我们的感受。

此外,科恩博士在书中还花了不少笔墨讨论如何处理孩子的情绪问题以及手足纷争问题。

如果你曾经读过P.E.T.,相信这部分的内容对你一定不会陌生。因为,科恩博士对这两个问题的分析和解答,处处可见P.E.T.的影子。

想来也不奇怪。科恩博士的母亲曾是一位P.E.T.讲师,从小他就有一个平静的妈妈,并且在一个温暖有爱的环境里长大。P.E.T.的许多东西,也都像融入血液中一般,陪伴他成长。

所以,育儿书读的越多你就会发现,育儿的道看起来千千万,但实际上大多都殊途同归。

就像“游戏力”,在科恩博士看来,就是在P.E.T.这块拼图里,注入了一点装傻和游戏的成分,让育儿的过程变得更加轻松有趣。

那些曾经使用过游戏力的父母,都会惊讶于它的神奇魔力。像打仗一样紧张的晨起时光,孩子与父母剑拔弩张要开战的时刻,都通过游戏力轻轻松松地用笑声化解掉了。

就像科恩博士所说,“当我们筋疲力尽或是无计可施时,我们会觉得再跟孩子玩游戏就会烧干我们的最后一滴油。但是,当我们尽情地跟孩子玩耍时,才发现原来我们还有精力,不但有精力可以玩,还有精力为棘手问题找到新的解决方法。”

希望通过这本书的阅读,都能帮我们的孩子,蓄满爱之杯。

附录:作者在书中提到的小游戏:

·模仿学步儿,假装摔倒

·枕头大战

·用玩笑的口吻假装生气

·推秋千假装摔倒

·充电游戏

把孩子轮流抱在膝头,告诉他们妈妈要用爱充电,亲吻他们。

·爱之蛋

假装头顶有个鸡蛋,敲碎它,将蛋液涂抹到孩子全身。

·跟大块头打架

两个孩子在打架,比起苦口婆心的劝架或者怒吼,不如喊一声:有本事和大块头比试比试。让两个孩子将矛头对准自己,再逃跑。

·岩浆游戏

站在床上,假装地板上都是炽热的岩浆,自己必须站在床上才安全。有时会解救对方,有时会把对方推挤下去。

运用这个游戏来传达生活中的重要议题:失败、危险、解救、或者攻击。

·镜子游戏

大人学小婴儿的表情、微笑、咿咿呀呀。

·藏猫猫

在藏猫猫的游戏过程中,孩子象征性地失去了联结,然后很快能再获得它。

这也是最能让我们体会到人类联结、断裂与重建联结的真谛。

·木头人

·你永远逃不出我的手掌心

在游戏开始时,大喊一声:“你逃不出我的手掌心,几百年都一样。”孩子会过来试试看,我们紧紧抓住他们,挣扎一阵子后再让他们逃开。

在他们逃开后没多久,再假装自己刚发现他们逃走的事实,然后问:“你看,你逃不走的……咦,你怎么逃走了,你怎么逃走的?”

·孩子拒绝剪指甲,玩“停走停”游戏

游戏规则如下:

我们可以握着指甲刀,朝孩子的方向走,只要孩子喊:“停”,就立刻停下来;当他们说:“走”,再往前走。

如果好半天孩子都没说“走”,那父亲就可以自己说“走”,但假如孩子说“停”的时候,他必须停下。女儿不能连续说“停—停—停”。当孩子说“停”的时候,我们会像被速冻一样停住。

·看谁先笑

·追赶游戏

在快要被追到时逃跑

·红灯停绿灯行

·咬小被子

在让孩子咬的时候,由父母发布指令:咬重一点,咬轻一点,咬快一点,咬久一点。

这样的转换,可以帮助孩子学会自我控制。

·“幸运”与“不幸”的接龙游戏

一个人用“幸运的是”开始讲故事,而另一个人则用“不幸的是”接下去。

·潦草的线

一个人开始画画,画出不像任何东西的潦草线条。另一个人则将它完成,画成某样东西。两个人轮流开始。这个游戏是在练习建立沟通。

·做表情

做一个脸部表情,或者从杂志里找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表情,然后让孩子根据表情说出感受。

还可以让孩子装出可怕的、难过的、恐惧的表情,你则相应地以另一个表情来回应,如安慰的、平静的表情等等。

·袜子游戏

一边努力脱别人的袜子,一边保护自己的袜子不被脱掉

·角色互换

让孩子来扮演强势的一方,比如生气的父母、有权威的老师、爱抢东西的哥哥等。

-END-

小暖说

在两天的工作坊里,科恩博士讲的理念方面的崆,我都觉得特别熟悉。

原因一方面是读过书,而更重要的一点应该是他在“游戏力”中有许多的基石都是P.E.T.理念当中增进亲子关系的部分,比如倾听、联结、共情、接纳、情绪等。

另一方面,“游戏力”也有自己的独特之处,让我还是挺有启发的。比如带着联结给孩子设限、跟孩子并肩站在一起再“轻推”、时常向内看自己、用让孩子赢的方式给孩子“赋能”等。

在此之前,在孩子有情绪的时候,我也会常用游戏的方式来进行柔和的处理,但这次回来之后,这个意识越来越自然地融入我的生活。

比如昨晚陪练琴的小插曲。

我们很容易会发现,在结合了倾听、共情和游戏之后,问题解决起来就容易得多了。

所以,《游戏力》这本书,推荐大家有空能读一读,能俯身进入孩子的世界,用他们的视角来看问题之后,可能许多问题都迎刃而解了。

顺便提醒,当当大促的第一阶段会在今天结束,如果还有要入的书,别忘记去看。

好啦,周末愉快~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萌娃亲子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emw656.com/qinzi/301406.html 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十大育儿软件排行榜 排名前五的育儿APP,明星妈妈都在用! 下一篇: 诈尸式育儿 男人“诈尸式育儿”有多讨厌?要么不管要么瞎管,苦了妈妈害了娃